今天分享的是:英特尔:英特尔工业控制白皮书2026版·负载整合特刊
报告共计:48页
《英特尔工业控制白皮书2026版·负载整合特刊》核心内容总结
本白皮书由英特尔发布,聚焦工业控制领域“软件定义自动化”趋势下的负载整合技术,从硬件赋能、软件支持、应用场景及实战案例四大维度,系统阐述英特尔如何通过异构计算架构与负载整合方案,助力制造业突破传统控制瓶颈,实现AI与实时控制的深度融合,推动产业数智转型。
硬件层面,英特尔通过先进芯片技术与架构优化,为负载整合提供核心支撑。新一代处理器采用Intel 7与Intel 4工艺,CPU性能提升1.35倍,Intel® Smart Cache容量翻倍,配合英特尔®睿频加速Max技术3.0,可满足多轴协同(超100轴)与超短控制周期(低至62.5微秒)需求。在实时性保障上,支持DDR5内存(带宽提升50%)、Intel® TCC技术及时间敏感网络(TSN)网卡,结合Per-Core C-state电源管理,实现实时核心性能稳定与非实时核心功耗优化的平衡。异构计算能力方面,英特尔®酷睿™ Ultra系列处理器集成高性能iGPU(最高77 TOPS AI算力)与NPU(最高13 TOPS算力),搭配英特尔锐炫™独立显卡,可高效处理实时视觉推理、点云分析等混合负载,为AI与控制融合提供多元算力选择。
展开剩余83%软件层面,英特尔提供多类型负载整合方案,覆盖不同工业场景需求。单系统方案中,Linux通过Preempt RT补丁实现实时与非实时任务隔离部署,Windows则借助Kithara、RTX64等商用软件扩展实时能力,如Kithara可在Windows环境下实现微秒级实时响应,支持视觉与控制任务协同。虚拟化方案以ACRN(Type 1虚拟机监控程序)为核心,结合Intel® VT-d、VT-x技术,实现实时OS与通用OS(Windows/Linux)的安全隔离与资源动态分配,例如ACRN可将实时任务部署在专用CPU核心,确保控制周期抖动<50微秒。此外,开源方案(如KVM)与商用方案(如INtime® RTOS)形成互补,满足企业二次开发与快速部署需求,例如INtime®可在多核心处理器上实现硬实时任务与Windows应用的并行运行,保障运动控制的确定性响应。
应用场景上,负载整合技术推动工业控制系统向“AI原生”与“云边协同”升级。在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(PAC)领域,整合运动控制、视觉分析与人机交互功能,减少硬件数量达30%,同时支持ERP、MES等IT系统无缝接入,加速IT与OT融合。云边协同场景中,基于英特尔®工业边缘控制(ECI)平台,边缘端可实时处理传感器数据并执行AI推理,云端则承担集中式数据管理与高级分析,例如某电力行业方案通过边缘端AI模型优化燃烧参数,云端实现设备预测性维护。AI大模型赋能方面,构建“语音/视觉输入-任务分解-实时执行”闭环,基于英特尔®酷睿™ Ultra处理器的NPU与iGPU,实现自然语言控制机械臂(如Qwen1.5-7B模型拆解任务),视觉模型(如FastSAM、CLIP)零样本学习提升泛化能力,无需大规模数据集训练。
实战案例验证负载整合技术的落地价值。半导体领域,鸿道Intewell解决方案基于Intewell Hypervisor,实现Linux与实时OS的隔离运行,实时抖动低至5微秒,替代传统“工控机+PLC”架构,硬件成本降低25%;电力行业,菲尼克斯电气vPLCnext方案通过ACRN部署双系统,AI侧动态优化石灰石浆液投加量,氮氧化物排放降低18%,同时实现设备预测性维护;精密制造领域,优易控ProU NoTime控制器借助INtime®与共享内存技术,运动控制与视觉交互延迟降至0.06微秒,路径偏差减少60%,满足芯片键合、镜头组装等高精度场景需求。
白皮书指出,未来工业控制将进一步向“软件定义+AI深度融合”演进,英特尔将持续通过硬件架构创新(如更高算力处理器)、软件生态完善(如开源ACRN优化)及产业伙伴协作,推动负载整合技术在更多领域普及,助力制造业实现柔性生产与智能升级。
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
发布于:广东省互赢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